“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仪器网 食品检测】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如今,许多的产品在宣传的时候都喜欢用“科学证明”来给产品加分,这一点在食品领域体现尤为明显,例如无糖代糖饮料在宣传的时候会强调“科学研究”提到的“高糖饮食的危害”,然后介绍“代糖”对于牙齿和身体的好处,再例如坚果类、黑巧克力类的零食,会强调“科学研究”表面这类产品“有益健康”等等。但是当你实际去寻找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许多所谓的“有益健康”原文中的说法是“‘或’为人体带来益处”。换言之,商家在宣传的时候,其实已经刻意的将未经确定的推论定义为了既定事实,并用其为产品包装上了科学结论认可的外衣。
就拿前面提过的坚果类为例吧。曾几何时,每日坚果是零食类产品中的“当红炸子鸡”。而这类产品经常提到的卖点中除了补充人体微量元素外,要数“健脑”“预防抑郁及老年痴呆等疾病”这些更具吸引力了。那么坚果真的有这些效果吗?
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都对坚果的营养价值进行过考究。其中西班牙科学家更通过长期对比实验以及成分分析的方式,得到了“每天只需30克坚果,就足以获得抗炎功效”的结论,因此,从“对大脑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这点来说,坚果确实具备健脑的效果。但是能不能降低抑郁症的风险,却存在争议。尽管,从各类实验数据来说,坚果确实对预防抑郁展现出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与坚果的关联并非绝对的,因此大量的报告中,都会用“或降抑郁风险”来表述该成果。
事实上,坚果这类本身还属于健康食品,这类稍有“夸大”的宣传,影响其实并不算严重,但是其他的就不一定了。例如被吹得乱坠的“黑水”,其实本身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微乎其微,甚至因为水源安全性问题,还可能影响肠胃。
如今科研不断的朝向精准、准确、实事求是的方向发展,但是作为其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关产品却向着“断章取义”的模式发展,这两者显然是相悖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进一步规范广告法,规范产品宣传,对于科学普及工作的推进以及科研工作的落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仪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已推荐
- 0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锌离子电池研究获突破 储能仍是能
- 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0521气相色谱法
- 2022年度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分类
- 2023上半年电镜中标盘点丨中标金额
- 市场月报丨总额超1亿元 5月电镜中
- 超大的“扫描仪” 为海洋环境保驾
我要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