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行业要闻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2024-01-04 16:38:33来源:化工仪器网关键词:科研阅读量:1409
我要评论

  高校是科研的基地,是孕育成果的摇篮,但很多时候,高校科研和成果转化之间往往存在“隔阂”,有时候这种隔阂需要企业来打破,但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高校自己来主导。而青岛科技大学在这方面,似乎做出了“表率”。
 
  高校科研想要实现成果转化,首先就要将技术与产品之间构建起联系,简单的说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市场。青岛科技大学则是依据自身的优势,秉承“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原则,转型为政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实践的模式,不单单强调成果,也同样强调结果,“不找校长找市场”,真正让大众接触到技术的便利。
 
  而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点,学校也摆脱传统等待企业来寻求合作的风格,主动的去对接企业,把技术带去企业,甚至直接又老师或者相关的科研团队去创办企业,从学校出发去刺激成果转化。事实上,目前不完全统计,青岛科技大学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而相关技术也已经影响了300多家企业。青岛科技大学更乐衷于分享这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将这样的模式推广给更多的学校。
 
  而回到让科研“接地气”这个问题本身。从青岛科技大学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本质其实在产学研无缝对接过程中。在此前浙江省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研讨会上,来自各个高校的老师其实也有过类似的讨论。
 
  大型仪器共享是解决国内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仍存在配置不均、重复购置、低效使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优化产学结构,用大型仪器带动企业与高校之间技术交流的合理途径。但大多数时候,企业与高校之间存在“螃蟹与醋”的难题。简单地说,高校害怕研究成果被“抢占”认为自己是大型仪器科研的重心,而不愿意主动和企业分享,企业重视技术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了科研本身的意义,因此不愿意和学校进一步的开展研究性合作,最终导致大型仪器共享困难、企业学校合作推进困难,从而导致成果转化受阻。
 
  而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回到了“摒弃自私”上,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愿意分享自己学校的大型设备来驱动科技发展,也愿意在合适的条件下分享甚至转让专利,其实都是在打破高校身份的束缚,去让科研成果走进生产,走进生活。相信随着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越加密切,随着科研的深入以及对于企业的不断努力,科研“接地气”的未来是更便捷的生活与更先进的技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480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786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639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5023
  • 教育不是“死读书” 科学教育需要走出舒适区

    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热议,文章围绕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齐刷刷用麦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为,就孩子缺乏常识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体会的知识。
    2020-12-22 10:41:34
    4571
  • 科研成果获奖 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9月科学突破奖的如约而至,科研领域一时间被推向了舆论的高潮,而此次收获生命科学突破奖的4位科学家更是成为话题的中心,而群众们讨论的不仅仅是他们研究的课题,还有他们收获的高额奖金。
    2020-09-23 10:16:51
    3934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