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塑料 正确回收塑料
【仪器网 能源环境】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伴随着“禁塑令”落地,全国开始了应对、治理塑料污染的重要工程,如今时间过去了快两年,随着购物袋、可降解塑料包装等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禁塑”的效果似乎非常可观。但事实上,关于塑料我们或许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解决。
“限塑令”“禁塑令”的先后实施确实推进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逐步淘汰,刺激可降解材料的技术发展,但是留心生活我们便会发现,塑料制品依旧随处可见,塑料袋依旧在大规模的被使用。而客观来说,这种情况是时代背景导致的,目前我们的生活很依赖塑料,并且在塑料被完全替代前,这种依赖可能会一直存在。
那么这种情况可怕吗?其实并不可怕。大部分有个误区,认为塑料污染的存在是塑料导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禁塑令”一开始针对的便是塑料污染本身,杜绝的也是不必要塑料垃圾的产生以及有害塑料的使用。而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差不多的塑料其实有上百种不同的类别。这些塑料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具备的实用价值也不同。相对的,如果能够正确的使用它们,回收它们并再利用,塑料依旧能给我们带来便利,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怎么回收再利用却是目前的一个难题。
尽管目前各地都在推进垃圾推进,但实际上仍旧有大量的塑料没有被回收。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发布的《2021—2022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仅2021年我国产生的废塑料就达到了约6200万吨,但实际的回收量只达到31%,也就是1900万吨左右。这一数据显然是不理想的。此外这些回收的塑料中,仍有大部分是以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处理的,并没有发挥“可回收”的资源优势。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和前文提到的一个信息有关——塑料种类多样。性质不同的塑料处理方式也有所差异,想要回收利用涉及的技术和方向也不同。而大部分消费者其实无法分辨不同材质的塑料,在回收阶段就对塑料进行细致分类也不靠谱。这一点在“软塑料”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软塑料”简单的说就是洗衣液外包装、零食包装这类软质塑料垃圾。这类垃圾和我们的生活关系紧密、消耗量、成分复杂并且不好回收处理。甚至大部分软塑料很难判断其是否为易回收易再生的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这也就导致了塑料软包装回收价值未被有效挖掘。
那么这一点如何改变呢?关键在于政策、市场、企业的三方面推进。首先需要从企业着手,针对塑料软包装进行更加细致的制约与引导,确保市场上的软塑料类型能够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材料统一。在这个前提下引导消费者正确处理软塑料垃圾,从而方便有关机构回收这些塑料并且加以利用,实现“物尽其用、绿色循环经济”的目的。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推进,事实上早在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便提到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而“软塑新生”项目目前也已经准备开展专项试点、示范、复制推广等工作,相信未来塑料垃圾能够因此得到更好的回收利用。
(本文来源:仪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已推荐
- 1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analytica China 2022 5大亮点,焕新升级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分析测试技术奖(BCEIA金奖)申报通知
- 《2023年上海市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工作要点》发布
- 山东省首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审批通过!
- 广东推动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 提升大型仪器设施创新效能
- 上海市科委公布19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我要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