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天关”卫星发布首批科学成果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天关”卫星发布首批科学成果

2024-11-04 09:25:40来源:重大科技任务局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国家天文台关键词:卫星阅读量:17010
我要评论

  【仪器网 时事聚焦】10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上,“天关”卫星展示了其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自2024年1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天关”卫星以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成功获取了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标志着X射线时域天文领域进入了新的时代。
 
  “天关”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立项实施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之一,卫星上配备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在为期半年的在轨测试中表现出色,性能超出设计预期。与国际上现有的同领域设备相比,“天关”卫星的探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在测试和运行的初期阶段,“天关”卫星已经探测到60例确定的暂现天体、上千例暂现天体候选体以及480多例恒星耀发,探测到上百例已知天体的爆发。“天关”卫星团队向国际天文界发送了100多条天文警报,引导了国际上地面和空间多波段设备的后随观测。“天关”卫星所探测到的X射线暂现天体种类丰富,涉及恒星、白矮星、中子星、各种质量类型的黑洞、伽马射线暴、超新星等,辐射持续时长覆盖了从几十秒到几个月,跨越了6个数量级。
 
  在银河系内,“天关”卫星发现了多个新的暂现源,其中一个可能是新的恒星级黑洞候选体或中子星,被命名为EP240904a。它还发现了位于双星系统中的多个新的中子星和白矮星,并监测到多个已知黑洞、中子星和白矮星双星系统的爆发。
 
  “天关”卫星的视野不仅限于银河系。在小麦哲伦云中,它探测到一个新的爆发源,研究表明其产生于一个非常罕见的白矮星与Be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在更远的宇宙中,卫星发现了一例正在发生的中等质量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EP240222a,实现了我国自主天文观测设备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天关”探测到约40例来自宇宙深处的快速暂现天体。令人惊奇的是,只有少部分是最常见的快速暂现天体——伽马射线暴,而其余大部分则没有伽马射线辐射或相对偏弱,部分有可能来自其他新的暂现天体类型。“天关”卫星探路者LEIA(一个WXT鉴定件模块)捕捉到的LXT230307a,很可能来自罕见的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大质量中子星的X射线辐射。
 
  “天关”探测到的最远天体是来自256亿光年之外的伽马射线暴EP240315a。这一发现表明了卫星探测来自遥远的早期宇宙伽玛暴的能力,也为进一步理解恒星塌缩产生黑洞及相对论性喷流的物理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该项工作是由“天关”科学团队主导,联合国际上包括多个空间和地面多波段设备的庞大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完成的。这不仅体现了“天关”在时域天文领域的引领作用,也彰显了其国际影响力。
 
  2024年4月8日,“天关”发现一例暂现天体EP240408a,并记录了其X射线的一次剧烈爆发。此次爆发的亮度增强了300倍,仅持续了12秒。随后,该X射线天体在大约10天后消失。此类中等时标的暂现源在以往的观测中很少出现。该天体的光谱和时变特征与目前已知的天体类型均不完全一致,表明它可能属于一种前所未知的暂现天体类别。这一发现对于拓展对宇宙暂现天体族群的认识以及理解极端物理过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该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SCIENCE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期刊在线发表,是“天关”团队首篇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
 
  “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表示:“EP240408a的发现可能预示着一类全新的暂现源类型。其辐射集中在X射线且较为暗弱,持续时间只有10天左右,很难被其他X射线和其他波段的望远镜探测到。‘天关’卫星早期的这些发现表明,我们之前所认识的暂现天体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研究宇宙中的极端天体及其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这一创新成果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也更加彰显了在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中国贡献。”
 
  除暂现天体外,“天关”还观测了其他丰富的天体类型,包括太阳系内的月球、木星和土星,宁静状态下的恒星,银河系和近邻星系中的致密天体和超新星遗迹,遥远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和相对论性喷流、星系团等。
 
  “天关”卫星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欧洲空间局(ESA)、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参与研制。“天关”卫星于2024年1月9日发射升空,并于7月起开展常规科学运行。
 
  “天关”卫星简明释义:
 
  “天关”源于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司天监观测并记录的“天关客星”超新星爆发(SN1054)。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天文事件之一,被世界科技史界称为“中国新星”,其遗骸形成的蟹状星云是国际天文届广泛引用的《梅西耶星表》(1771)中的第一号天体(M1)。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命名为“天关”卫星,体现了中国在超新星爆发观测记录方面的深厚渊源和对世界天文学的卓越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科考活动取得重要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表示,冰芯钻取队通过雷达测厚在普若岗日冰原发现了目前青藏高原最厚的冰川,厚度接近400米。
    2024-10-09 18:18:49
    1451
  • 风云气象卫星首幅大气氨气柱全球分布图发布

    传统的氨气浓度获取主要依赖于地面原位观测,很难满足氨气高空间分布的要求,尤其是极地、沙漠、海洋、森林等地的数据获取困难。
    2023-12-09 14:50:54
    1330
  • 精准探测地磁场变化 “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

    当我们回头去看,将气球比喻成巨大的磁铁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地球的磁场远比磁铁复杂,同时,地球的磁场强度也远不及大磁铁那么夸张。
    2023-11-30 17:24:14
    1358
  • 无人机给卫星打“下手” 二氧化碳大气监测有了立体网络

    用无人机给卫星打“下手”,对于观测网络的布局有着较为复杂的要求。据悉,该观测网络由5台地基观测设备和4台无人机设备构成,能够实现空—地协同的温室气体原位探测。
    2023-11-10 14:55:13
    1378
  • 捕捉30米内生命信号 新型探测仪让救援更精确

    目前,人类尚且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无法阻止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面对自然灾害,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从抗灾到防灾,从救援到重建,努力不让灾害变成灾难。而这也是人类面对自然的勇气。
    2023-07-28 13:59:21
    2932
  • 遥感卫星+无人机 文物保护的新助手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文物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为整治法人违法行为,国家文物局采用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提升文物执法督察能力。
    2021-12-14 08:42:14
    1987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