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神童”成虚荣心遮羞布 真实才能促进科研进步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神童”成虚荣心遮羞布 真实才能促进科研进步

2020-07-23 16:11:08来源:仪器网关键词:神童阅读量:3380
我要评论

导读:神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停留在故事里的词语,毕竟或许只有上天的眷顾才能让优异的才赋是与生俱来。而绝大多数情况下,神童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也相信不少人在经历过生活的苟且之后也曾试想过假如自己是个神童,那么现在的生活又会是如何。但是就在近,一系列的“笑话”赋予了“神童”这个词讽刺意义。

  【仪器网 时事聚焦】神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停留在故事里的词语,毕竟或许只有上天的眷顾才能让优异的才赋是与生俱来。而绝大多数情况下,神童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也相信不少人在经历过生活的苟且之后也曾试想过假如自己是个神童,那么现在的生活又会是如何。但是就在近,一系列的“笑话”赋予了“神童”这个词讽刺意义。
 
 
  首先是云南昆明的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在前段时间的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其以一篇关于结直肠癌研究的论文收获了该比赛的一等奖。但是考虑到论文题材的复杂性以及专业程度之高,与作者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其结果公开之后受到了网友的质疑。而就在15日,经查证之后,该奖项被撤回,陈某某的父亲也进行了致歉。
 
  另一位则来自一位岑姓高一少女。她以及她的父亲用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2年间出版三本书将其包装成“天才”,却因为夸张的数据受到了网友的质疑,被认为是16岁传销少女。
 
  当然,事件背后的真相,相信大家看过相关的报道就会心知肚明,我想和大家聊聊的是,这些被家长、媒体、舆论包装起来的“神童”,他们本身到底是什么?在小编看来,这些所谓的“神童”,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是成年人世界中利益或是虚荣心的遮羞布。
 
  就拿那个大赛一等奖来说好了。如果,是真的凭借自己的努力,独自完成的研究,并收获了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鼓励他未来在科学这块继续深入学习;对于行业来说,有那么一群愿意学习科学,并自己琢磨,参与实验的孩子,无疑是希望的体现。
 
  但是事实呢?事实是家长代写,所谓的奖项不过是让家长有了“我孩子在生物竞赛上获得一等奖”这样吹嘘的资本。到头来,孩子并没有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反倒是比赛闹出的这个笑话让大众怀疑有关人士对待科研的态度。
 
  小编以为,包括科研在内,任何发展的本质,都离不开实事求是。天才始终是少数,大多数成功的研究员、科学家,他们成长的道路都没办法避免失败,但是正是因为无数次失败之中累积的经验,以及不断尝试、实践之后积累的数据,才得以让后的成果受到瞩目。
 
  我们不会反感“神童”,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些人既然是良玉,就应该尽早发现,合理培养。但是我们不该迷信“神童”,更不能把神童作为一种营销的资本。有不少从事科学,尤其是生物医疗领域的学者,他们是不承认科学神童这种说法的,因为科学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经验、离不开对知识的尊重,即便一个人资质再高,他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实验,去分析结果,才能掌握技术并由此发展新的项目,其中涉及到的时间成本是省略不了的。
 
  所以,面对如今如此多的“闹剧”,小编还是想说,实事求是,才是促进科学进步的正确方向。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科技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087
  •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2024-01-03 14:13:41
    1179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355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274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4789
  • 教育不是“死读书” 科学教育需要走出舒适区

    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热议,文章围绕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齐刷刷用麦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为,就孩子缺乏常识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体会的知识。
    2020-12-22 10:41:34
    4262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