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科学仪器谈高校专业细分 科研要全面同样也要“专”业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科学仪器谈高校专业细分 科研要全面同样也要“专”业

2020-06-19 11:40:56来源:仪器网关键词:专业细分阅读量:3493
我要评论

导读:教育强国,这一理念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教育的趋势更倾向于专业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讲究的是全面发展型的人才教育,学生掌握的知识广而全,即便高中分了文理的大方向,大学又细分了专业方向,但是总体上还是一个笼统的类别,而不会真正细化到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方向。

  【仪器网 时事聚焦】教育强国,这一理念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教育的趋势更倾向于专业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讲究的是全面发展型的人才教育,学生掌握的知识广而全,即便高中分了文理的大方向,大学又细分了专业方向,但是总体上还是一个笼统的类别,而不会真正细化到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方向。
 
 
  自然,从人才教育和就业角度考虑,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容易因为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而让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压力。但是全面化的教育模式也同样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一方面,巨大的课程量会牺牲学生培养兴趣的时间,同时也会徒增压力;另一方面,专业差异小,有时候专业划分显得意义不明,这点在前些年新闻类专业上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不少高校都对专业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其中有粗也有细,重点还是围绕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师资实力展开的。而科技日报更是在近的报道中,针对相关新闻提出了“高校专业细分是趋势,但‘细中有综’才是本事”的意见。作为一个仪器人,小编以为,这个意见同样可以从高校,延展到科研。
 
  作为科研的重要场所之一,高校除了承担育人的职能外,同时承担了不少的研究项目。许多了不起的科研学者初次接触科研项目,或许就是在高校实验室之中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大学能参与到什么项目中,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然而,更多时候,专业可能提供的只是方向,研究本身却复杂得多。
 
  于是问题便也产生了,是让研究者去适应研究环境,还是让研究者选择研究环境。我想答案不用说也明了,自然是后者。事实上,随着科研仪器的不断发展,越来多的定制化仪器出现。即便是常见的气质联用仪,也会有用于大气研究、用于矿物分析……不同的版本,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操作又是存在共性的,即便专业知识上稍有欠缺,但是只要掌握仪器的使用,同样可以起到“搭把手”的目的。
 
  换言之,科研的全面体现在基本技术能力的全面上,参与者能够全面地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且对于共同的知识部分都有所学习;而科研的专业在于主导项目进行的主要人员,对于项目有自己的了解,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运用这些知识做出规划,带领团队完成项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固然大学专业化的学习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未来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技能。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式,那么在未来遇到不懂的领域的时候也可以较快地适应。同样,科研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不同的奥秘之间可能隐藏着细微的联系,细分是为了掌握细节,而全面学习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大方向的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078
  •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2024-01-03 14:13:41
    1171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349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267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4785
  • 教育不是“死读书” 科学教育需要走出舒适区

    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热议,文章围绕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齐刷刷用麦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为,就孩子缺乏常识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体会的知识。
    2020-12-22 10:41:34
    4257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