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破除“唯论文”营造的学术假象 让科研成果名副其实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破除“唯论文”营造的学术假象 让科研成果名副其实

2020-02-24 11:20:21来源:仪器网关键词:论文阅读量:3850
我要评论

  【仪器网 时事聚焦】从“科教兴国”被提出以来,科学和教育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项目。而在过去的发展道路上,从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到成人大学被接受及逐渐普及开来,毫无疑问,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大众所认同。但是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上升,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而在其中,这两年被广泛提及的一个问题便是“唯论文”。
 
 
  诚然,论文是衡量书写者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的依据,同时也是其知识、经验、实验的结晶。既然是依据,便也说明了论文不是决定学者学术水平的全部,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论文却被认为是鉴定一个人科研、学术能力的决定性指标,还有甚者将写论文作为是自己学术生涯能力的体现。
 
  更让人感觉到恐惧的是,这种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各个领域都存在的情况:有的学生比起平时的用功、课外的拓展,更重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老师比起学生、家长给予的教学评价,更在乎发表的论文收获的评价;有的科学家比起全心投入实验,更愿意用论文来证明自己的努力……也正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抄袭、代写论文,期刊收费发布劣质论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对于不少读者而言,论文中本身提供的知识已经不再重要,捅破论文真实性的那层窗户纸成了他们的乐趣,终导致的是论文的发布者科研成果不在被认可与重视,论文的发布媒体不再被大众相信。
 
  不过,从去年某次公众人物论文造假事件开始,“唯论文”怪相的治理就从未停止。日前,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矛头直指“唯论文”的那些不良导向,而这一举措的目的自然是消除凑数论文、虚假论文,让论文更加“货真价实”。
 
  目前,许多媒体都对这两个文件的发布展开了讨论,所以对于两个文件的分析,我这里就不加赘述了,我更想来谈谈它们可以带来的改变。
 
  无论是《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还是《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直接影响便是会让未来论文的评审变得更加透明,而从这一点开,论文造假现象或可以得到较为直接遏制。而除此之外,减轻论文在奖项评比时所占据的比重,无疑是直接增加了科研本身含金量,同时也可以激励科研学者跟注重科研的本质,用实际成果说话,让科研成果名副其实。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481
  •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2024-01-03 14:13:41
    1410
  • 让学术更纯粹 多所高校取消论文发表硬性规定

    取消论文发表硬性规定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唯论文”的病态求学市场,学生和老师都能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这对于让科研回归专注创新突破有积极意义。
    2023-10-24 14:47:52
    1354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786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640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5025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