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科研如逆水行舟 道阻且长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科研如逆水行舟 道阻且长

2019-09-17 10:28:22来源:仪器网关键词:科研阅读量:3503
我要评论

  【仪器网 时事聚焦】你相信吗,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宇宙年轻了二十多亿岁!当然,其中原因不是宇宙本身年轻了,而是人类对于宇宙年龄的计算有了新的方法。近日,德国科学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项成果,称利用引力透镜效应,他们成功计算出了新的哈勃常数,而通过这个哈勃常数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比目前主流观点认可的要年轻20多亿岁。
 
  尽管目前,这项结果的性仍存争议,但是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计算宇宙年龄的新方式。而小编今天要谈论的也并非测量哈勃常数这件事本身,而是这件事背后所蕴藏的意义。
 
 
  无论是天文航空还是考古研究,计量、计算、检测都是科研领域内难以规避的内容,那么,真正重要的内容,究竟是科研的结论,还是科研的过程呢?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但是,这却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一般来说,主流认知中,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结果,纵使科研的过程多么的激励人心,结果还是评价一项科研成功与否的关键。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熟悉的爱迪生,尽管老师们喜欢用无数次的失败来激励大家努力尝试,但是,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像爱迪生一样,“失败乃成功之母”,努力之后获得那一次关键性的成功。
 
  但是事实却是差强人意,即使放在现在,纵然有数不胜数的科研成果出现在科学会刊、电视新闻中,但是,背后的事实呢?科学会刊、电视新闻中极少会刊登、发布失败的科研项目,所以大众往往大多数时候能接触的是成功的,然而和那些成功的科研项目比起来,没有结论的,或者宣告失败的科研项目,同样数不胜数。
 
  但是,那些失败的项目就没有意义了吗?显然不是的,撇开科研骗局这一特殊情况,大多数科研项目的失败,并非是理论部分出了问题,而是实际操作中受阻,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资金投入的限制,或者是现阶段的科研设备无法满足科研过程的需要。换言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硬件条件上来了,这些“中道崩殂”的项目能得以继续。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是失败的项目,却也为展示着逆水行舟的勇气。智慧这个东西,如果你不断去挖掘,他就会慢慢的转变成经验、常识,并孕育出新的知识;但是如果你选择无动于衷,它就会慢慢的没落、堕殆。
 
  逆水行舟,难免要经历不少的阻碍、挫折、岔路,如果把失败的科研理解成触礁的船只、驶向支线的扁舟,那么科研本身就像是在开阔上游的版图,一切都将成为后绘制出的地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会警惕后继者,避免错误的一而再再而三,也会犹如灯塔指引着正确方向。
 
  后,小编还要说,在合适的前提下,面对被纠正的错误结论、面对饱受争议的科研结果、面对半途崩阻的研究项目,我们仍应该对那些奋斗与其中的学者抱有尊重,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想法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481
  •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2024-01-03 14:13:41
    1410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786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640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5024
  • 教育不是“死读书” 科学教育需要走出舒适区

    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热议,文章围绕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齐刷刷用麦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为,就孩子缺乏常识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体会的知识。
    2020-12-22 10:41:34
    4571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