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当科研变成情怀 国家因此而强大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当科研变成情怀 国家因此而强大

2019-08-09 09:39:05来源:仪器网关键词:情怀阅读量:3618
我要评论

导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对于人民来说,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一步,而提到温饱,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袁隆平。今天小编上班路上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科技日报》刊登的一则名为《“90后”袁隆平: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文章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但是文章中多次提及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执着,却发人深思。

  【仪器网 时事聚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对于人民来说,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一步,而提到温饱,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袁隆平。今天小编上班路上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科技日报》刊登的一则名为《“90后”袁隆平: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文章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但是文章中多次提及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执着,却发人深思。
 
 
  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贡献,我想国人皆知,但是耄耋之年的他即使身体已经90岁,内心对于杂交水稻却依旧执着,无论是在艳阳下依旧坚持工作,还是周围人给出的“活地图”的评价,亦或是他给团队定下的公关目标——冲刺“禾下乘凉梦”,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目标;选育耐盐碱稻,瞄准每公顷产量4.5吨的目标;发展第三代杂交水稻——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袁隆平对于事业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执着。
 
  当然,这样的人不止袁隆平。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巨大的成果,无论是作为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获得者,还是作为一个药学家,她同样伟大。
 
  事实上,如果真的要列举起来,有过巨大贡献的科研学者难以用千余字的文章来清楚的讲述,但是,包括袁隆平、屠呦呦在内,他们身上却有着一个共通的特质——对待科研的态度。
 
  每个人都需要生活,将科研视为工作来谋取适当的回报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需要承认的一点是,这些学者对于科研的态度比起工作,已经更接近于一种情怀了。或许有人会有所质疑,认为情怀和“规则”“效率”是对立的,其实不然。《中国科学报》2018年3月18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进而束缚住他们追求科学探索、勇于实现价值的手脚”,而是为了“倡导一种价值导向的回归、精神家园的坚守、群体责任的彰显,让他们不在利益纷扰中迷失方向,不在时代急流中进退失据,既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又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显然家国情怀也好、年轻时候的梦想也好,比起“科研机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加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固然,那些造福人类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我们的敬佩,但是那份为家、为国、为理想的精神,却更能激励“长江后浪”们越涌越高。同样回过头来看情怀和“规则”“效率”,如果一味的固守成规,效率就不会被限制吗?科研是自由的,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规则也可以被打破、被修改,而让一群真正有水平又热爱行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科研,难道不是一种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吗?
 
  人的情怀有许多种,或是梦想,或是责任,或是选择,或是寄托……但是,愿意将科研作为情怀,恰恰说明科研对于其的重要性,正因为有哪些醉心科研的人在不断奋斗,国家才会不断强大。
 
  (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099
  •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2024-01-03 14:13:41
    1185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359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286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4794
  • 是工作更是兴趣 科研工作者的态度

    提到过去2020年让人印象深刻的关键词,“报复性熬夜”相信会浮现在不少读者脑海中。但是“报复性熬夜究竟是在报复什么?”却是一个无法轻松回答的问题。而从前几年相关的问卷结果显示来看,“报复性熬夜”的产生,实则是青年群体渴望能将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的一种消极行为。
    2021-01-18 10:28:32
    3944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