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摆脱刻板映像 科研仪器制造业的“中国制造”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摆脱刻板映像 科研仪器制造业的“中国制造”

2019-01-14 16:33:54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中国制造阅读量:4222
我要评论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你认为“中国制造”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一直以来,中国的生产业都在飞速发展,但在国人眼中,“中国制造”却始终逃脱不了代工、山寨两个词语,于是很多时候,“中国制造”不但不是骄傲,在某些层面上更像是用来衬托进口的“贬义词”。而曾经科研仪器行业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天,我们就站在科研仪器领域,来聊一聊“中国制造”的话题。
 
 
  近日,德国之声公开的一篇文章《“中国制造”的进步》中提到一个词——“创新精神”,文章作者认为,虽然早期的中国是通过市场和仿造追求与西方力量的平衡,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转向了创新,西方应该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影响。
 
  不过在小编看来,在科研仪器领域需要改变刻板印象的不仅仅是西方国家,还有中国自己。当然小编本身不是做科研的,也不在仪器的生产企业工作,无法从技术层面切入这个话题,但是,从信息发布到参与到展会报道,私以为还是可以聊一聊这个话题的。还记得之前参加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时候,参与到一家主要研发、生产实验室前处理仪器的中国企业的参访活动中,但是,企业负责人就提到了自己曾经也在实验室工作过,而现在生产实验室前处理仪器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当时工作时候的经历。但是让小编映像深刻的是那家企业的负责人提到:“目前我国的实验室前处理仪器有很大的发展市场,但是就科研仪器而言,“中国制造”更像一个贬义词,我们想要做的,是改变大家的这种观点,做出让全世界用户都满意的实验室前处理仪器。”
 
  事实上,无论是仪器企业的从业人员,还是仪器产品的购买者,都知道进口仪器设备比国产的更加具有市场。这一切和早期的国产仪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稳定性较差有直接关联。但是,今非昔比,如今,国产仪器品牌数量逐年增多,其中有聚光科技这样的老派强者,也不乏专攻特定仪器领域的新兴力量。而更加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是诞生在中国学者、企业上的那些新技术。
 
  先前的系列盘点中,我们就提到了许多诞生在我国高校的新技术、新产品,其中有打破国外垄断的自主创新脱硝技术,也有我国的金属诱导有序微孔聚合物,甚至还有在国外产生狙到轰动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不过,也不是说“中国制造”现在就没有问题。就科研仪器来说,中国制造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两个。
 
  其一,是为了“中国制造”而制造,现在有不少企业打着产研销的名号,销售仪器产品,但是,其中的核心元件及技术采用的仍然是国外进口。当然并不是说这么做不对,只是从逻辑上来说,这类产品的核心并非国产,或者说是只有外壳设计和组装是在国内完成的,在制造上,缺乏核心技术与实力,除了价格很难和国外同技术产品竞争。
 
  另一个问题就是民族自信。现在很多采购项目会刻意要求进口仪器,而主要原因还是停留在海外仪器度更高、稳定性更强。但是国产仪器真的就无法做到高精度和强稳定性吗?纵观现在的海外市场,来自中国的仪器不占少数,尤其在科考仪器设备和人工智能领域上,中国的产品几乎是达到了与世界其他地区平起平坐的水平。换言之,来自我们自己民族的不自信,恰恰也是国产仪器在国内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认识到自己国家的产品同样可靠,同样具有实力。小编相信,在自主创新与自我认知的双重推动下,国产科研仪器制造业的未来是美好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