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仪器视角:走科研之路,行漫漫长路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仪器视角:走科研之路,行漫漫长路

2018-09-02 11:39:22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科研阅读量:3274
我要评论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科研发展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一个努力方向。以航天技术为例,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航天强国、培育具有竞争力企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后,我国众多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提出了“三年计划”、“五年规划”就仪器科研、能源研发等多个角度,对行星采样、空间站建设等提出了目标。今天小编就以科研发展,围绕分析仪器来讨论一下科研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砥砺前行、脚踏实地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研发展是在已有基础之上寻求突破,同样也是在山穷水尽之处走出一条路。纵观历史,科研之路就如同鲁迅口中那“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多少年来,上到航天“摘星揽月”,下到地质环境研究,多少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前仆后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科研依旧是一条漫漫长路,若要究其原因,那便是“诗与远方”。
 
  举个例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在宇宙的概念,每个时代都会有为了真理奋斗的人。而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离不开仪器的帮助。就像如果不曾出现天文望远镜,人类也就没有机会认识到宇宙的浩瀚。但仪器和科研总是在相辅相成中进化,新的科研成果会带来新的仪器,更先进的仪器可以助力研究出更深入的成果。但是相对的,“新”有时候就意味着“旧”被推翻,当人们推翻旧观点的时候,新的困难、疑惑、恐惧也会接踵而来。所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传承者,他们都在思考未来会发生什么、未来需要什么,并且会为此脚踏实地研究解决方法。
 
  对于仪器来说,发展之路同样是立于当下、向往于将来。一直以来,仪器都以精密、严谨的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但不可否认精密、严谨是相对的。且不提不同场合,对于仪器的度要求不同这一点,近年来仪器的更新换代速度显而易见,是不是“新瓶旧酒”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一成不变会被淘汰,自欺欺人一样会,所以,仪器企业、仪器科研人员必须砥砺前行、脚踏实地。
 
  “鞠躬尽瘁”科研之路需要奉献全部
 
  自然是时间赋予人们的一道试题,而科学是人类手中的铅笔。正如梅契尼科夫曾说过:“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然而,自然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是瞬息万变的研究对象,自然的漫长,远远是人类的生命无所触及的,所以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换言之,科研人员需要将全身心投入科研之中,把科研追求放位,一定程度上看淡科研利益,才有可能迈出科研的步伐。仪器的发展同样是如此,以仪器合作为例,同样是和国外企业合作,“求之以鱼”是追求短暂利益,而无法长远发展自身,终只能落魄;“求之以渔”才可以突破自我、发展自我,终以新技术折服大众。
 
  科学就像是理想和现实的交接,理想可以提供方向,但现实始终在督促其活在当下。仪器需要发展、需要突破、需要想法,脚踏实地追求技术提升,全心全力投入研究,才有利于仪器产业进一步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复旦大学:2024年1月取得的科研新突破!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024-02-26 15:43:02
    1480
  • 从高校出发 让科研“接地气”

    高校主动去寻求合作,很大层面上是给科研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即“国家是主题,发展策略是基本”,从事科研要放弃自我满足,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2024-01-03 14:13:41
    1409
  • 丰收七月!华科大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科研新进展

    近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七月不断有科技成果上新。
    2023-08-11 16:50:25
    1786
  • “或”字引发的争议 科研与广告之间的纠葛

    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性,因此在许多成果公开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性的看到“或”这个字,“或将”“或能”等词也成为了科技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字或者词对于规范科学成果的表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或”却也成为商业广告中,伪科学宣传的“祸”。
    2023-08-11 11:54:15
    3639
  • 科研或许不是发展的“唯一解”却是重要的“解”

    曾经,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从历史、从时事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才能和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平等的对话。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用青春挥洒汗水助力国家发展,中国则以不可思议的进步速度,像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发展与强大。
    2021-03-31 11:28:41
    5023
  • 教育不是“死读书” 科学教育需要走出舒适区

    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热议,文章围绕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齐刷刷用麦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为,就孩子缺乏常识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体会的知识。
    2020-12-22 10:41:34
    4570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