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大搞合作!这家质谱研究中心缘何风生水起?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行业要闻

大搞合作!这家质谱研究中心缘何风生水起?

2018-10-07 23:17:32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合作阅读量:4762
我要评论

  【中国仪器网 行业要闻】一个世纪前,世界上诞生了台质谱仪,为后期质谱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百余年间,它凭借准确的定量定性分析能力,逐渐在分析仪器界树立不可动摇的地位。如今,杰出的灵敏度、选择性、通用性和有竞争力的速度使得质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前沿科学领域,各国也掀起了围绕质谱技术展开的科技竞赛。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国人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动间人才与技术的交流。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就此应运而生。
 

合作
 
  质谱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早在2015年,国家科技部就正式印发《科技部关于认定农业航空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23家单位为2015年度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认定该中心成为江西省联合研究中心,也是我国涉及分析化学领域专门从事质谱科学与仪器领域的省部级平台。在此期间,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3个国家科技合作项目支持,在科技合作研发、培养化研究团队和建设化高水平创新平台上成果丰硕,曾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及瑞士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等国内外奖励十余项。
 
  在随后的三年间,质谱科学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建成俄罗斯研发中心,并在国内挂牌成立九江分中心(九江学院)、赣州分中心(赣州高新区)、兴国分部(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成效相当显著。质谱领域在合作中的成功,也为仪器仪表行业其他领域提供了借鉴。那么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应当如何通过合作获得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呢?
 
  中俄合建研发中心:互通有无,协同进步
 
  2017年5月19日,作为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的“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在俄罗斯联邦政府卫生部妇产围产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江西省人社厅、东华理工大学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卫生部妇产围产学研究中心共同签订了《共建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框架协议》和《共建俄罗斯中国中医药江西联合研发中心框架协议》两个合作协议。
 
  此次合作并非我国单方面向外“取经”,而是以一种互通有无、协同进步的方式进行资源互换。对于我国和俄罗斯,合建研发中心能够加速新型质谱仪器的研发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提升两国在质谱领域的竞争力。同时,有利于增强江西省科技实力,提振东华理工的影响力,加速利用中医药资源服务俄罗斯妇产围产学研究进程。可以说,无论是我国中医药事业、俄罗斯妇产围产学,还是双方在质谱领域的研究,都有了发展机会。也正是这类资源互换式的互利合作关系,才能调动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避免一方受制于人。虽然国内仪器仪表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合作方面还是应当有底气。
 
  海外专家受聘国内高校:切实推进人才交流
 
  在各大领域的合作中,不难看到很多颇具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受聘国内高校。建有联合研究中心的东华理工大学自然也很重视质谱人才。2016年,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Graham Cooks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副校长Owen Jose Cooks博士分别受聘东华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与“访问教授”,加强了东华理工与美国高校之间的合作,还通过相关专项项目,推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才交流。
 
  因此,想要开展成功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仪器仪表技术,可以从人才入手。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时,可以通过聘请国外师资,将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带来更多先进技术,培养出能够促进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更可以加强国内仪器仪表专家与海外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共同完成某些科技项目,获得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国内仪器仪表企业同样可以引进海外人才,比如邀请海外专家作为技术指导,与海外团队合作研发新产品,聘请海外人才前来工作等等。
 
  质谱科学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获得成功的原因当然不仅于此。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才是研究中心能够顺利开展合作的大保障。希望在接下来的合作中,研究中心能够为江西省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推动国内质谱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更大进步。
 
  (本文资料来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科技厅)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