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18一季度,各地食安监管部门又有哪些大动作?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食品检测

2018一季度,各地食安监管部门又有哪些大动作?

2018-02-28 11:32:41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食品检测阅读量:2022
我要评论

  【中国仪器网 食品检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各地政府也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下了大力,2017年各地食安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保障上做了许多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对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决心。如今2018季度即将进入尾声,那么在2018年一季度各地食安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又有哪些大动作呢?一起来看。
 

 
食品检测中心
 
  江西瑞昌:食品快检车护航春节食品安全
 
  2018年2月期间,瑞昌当地居民经常可以看见一辆食品安全检验车停在瑞昌市金三角集贸市场北门,车上检测人员正在对抽检的样品进行快速检测,食品安全车上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干式化学分析仪等多种快检设备,能够开展微生物、农兽药残留、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等多个项目的快速检测,为发现假冒伪劣食品、查处违法案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瑞昌市在春节期间着力推动食品快检车的部署,在各街道和农贸市场、超市利用食品快检车检测食品安全。食品快检车配备了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对市场上的瓜果蔬菜进行快速检测,检测速度快、检测周期短,切实保障了当地居民春节期间的食品安全。
 
  江苏扬州:发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
 
  为保证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扬州市食药监局日前向城区各市场监管局发放食品快速检测箱、微型电子天平等常用小型设备和工具,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整套设备配备22个快检试剂盒,检测品种可覆盖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米面油、水发产品、干货等。传统实验室检测周期长、费用高、技术复杂,对于快速测出食品安全问题较难实现,而食品快检箱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耗材费用较低,对于一般的食品安全检测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未来食品市场安全检测来说,快速检测将是主流的发展方向。
 
  江苏徐州:徐州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新增49项食品类检测能力
 
  为更好的保障徐州市食品安全,徐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共新增了49项食品类相关参数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扩大了食品检测覆盖范围,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是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徐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新增49项食品类检测能力,不仅完善了徐州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还能够为当地各大市场提供食品安全检测服务,极大增强了徐州市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贵州贵阳:“快检室”守护“菜篮子”安全
 
  在贵阳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过程中,市食药监局推动食品快检室建设,将其作为“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快检监测点,目前全市已建12个,快检室面积不大,各式各样的食品检测仪器、分析试纸却。传统食品检测实验室不接收个人检测,检测的费用也极高,而贵阳市食品快速检验室的建立,让消费者检测食品安全有了新去处。农贸市场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作为让食品检测从传统实验室中走到老百姓身边的新创举,将切实解决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山东临沂:开展“你点我检”食品快检进市场活动
 
  春节临近,各类食品进入消费高峰期,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证广大临沂市民饮食安全,根据全市“食安护佳节”活动安排,25日,临沂市食药监局组织人员开展“你点我检”食品快检进市场活动。临沂市开展“你点我检”工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线下活动主要是进行现场食品检测,市民可以拿着各种食品去检测点进行检测,小编认为这种抽检活动应该不定时不定地点随时开展,让有问题的商贩和产品措手不及,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的作用,也将让临沂的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更加放心。
 
  食品快检车、食品快检箱、食品快检室、检验检测中心新增食品类检测能力、开展“你点我检”活动,2018一季度各地的食品安全行动可以说是热闹非凡。通过这一项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看到了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保护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决心,在此我们也预祝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2018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能够顺顺利利,保护好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中国江苏网、贵阳网、沂蒙晚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