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开普检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079万元,同比增长3.73%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企业动态

开普检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079万元,同比增长3.73%

2025-08-12 08:52:46来源:仪表网关键词:开普检测阅读量:19300
我要评论

  8月10日,开普检测(003008.SZ)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1.11亿元,同比增长3.23%;归母净利润4079万元,同比增长3.73%;扣非净利润3887万元,同比增长14.23%;基本每股收益0.39元。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及“双碳”战略目标,以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核心导向,积极融入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浪潮。公司积极跟进新型电力系统领域新标准实施和新技术革新,紧抓相关市场领域的发展机遇,开展市场营销、能力建设和科研创新。许昌总部保持稳健经营,珠海开普全力开拓,各项业务稳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被指定为“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实验室(即 CCC 认证实验室)”。适应公司发展壮大的良好形势,公司对企业文化进行了2.0版的升级,全体员工围绕全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把握机遇、奋斗进取,努力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创造价值,收入及利润实现双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331,192.32元,同比增长3.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789,809.58元,同比增长3.73%。
 
  报告期内,公司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检测服务实现业务收入104,829,112.53元,同比下降2.01%。(1)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设备检测:报告期内,实现业务收入79,968,443.36元,同比增长7.23%。主要原因系珠海开普相关检测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检测:报告期内,实现业务收入8,124,292.41元,同比下降55.33%。主要原因系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的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告,2025年3月1日起,指定授权机构开始受理充电桩 CCC 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自2026年8月1日起,未获得 CCC 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将不允许出厂、销售、进口或用于其他经营活动。由于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客户需要研发适配新政策的新产品,导致送样检测推迟,从而引起公司本报告期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检测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3)新能源控制设备及系统检测:报告期内,实现业务收入16,736,376.76元,同比增长17.74%。主要原因系储能系统等检测业务出现增长。
 
  报告期内,其他技术服务实现收入765,000.00元,同比增长282.50%。主要原因系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主要为试验方法研究、质量控制、项目验收等服务,专业性强,市场需求波动性较大。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的技术服务项目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检测设备销售实现收入5,117,433.66元,同比增长11465.40%。主要原因系公司研发的检测设备专业性强,主要用于优化自身产能,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特定客户需求进行小批量定制和销售,客户群体为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装备制造商、电力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报告期内检测设备销售量因客户定制化需求激增而出现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设备研发与升级,贴合试验能力提升需求,助力拓展检测市场份额。公司研发团队开展了新能源控制器白盒仿真模型搭建及黑盒运行平台研发,完成了对风、光、储控制器逻辑的研究及白盒搭建;对基于多类欧美变流器并网标准的差异化技术开展研究,并基于熵权-TOPSIS 模型开展构网型储能性能评估系统的开发测试,输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开展“CMS 协议服务端仿真工具开发”研究,开发完成模型导入及解析、应用关联模型、定值组模型等一致性测试模块;开展了电气设备元器件供应链溯源评估方法研究,牵头制订了团体标准《电气设备元器件溯源评估方法》,开发了“电力系统设备元器件溯源平台”,已上线项目管理模块、标准元器件库管理模块、标准生产商库管理模块;开展了一键顺控浪涌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通过开关矩阵控制及状态序列编制的方式开展自动化测试。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