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事名企会展招标中标食品检测生物医药能源环境

近红外二区荧光技术突破 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2020年04月13日 13:44:10来源:仪器网

分享:
人气:4976
  【仪器网 行业要闻】近红外二区(NIR-II)指的是波长在1000-1700 nm的近红外光,与荧光成像常用的可见光以及近红外一区相比,近红外二区由于发射波长更长,可显著抑制光在穿透生物组织时的散射以及生物组织自发荧光现象的影响,使探测深度更深、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更高。因此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荧光染料的开发上,例如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构建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IE)的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染料HLZ-BTED、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将高纯度的染料-抗体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组织的三维染色成像研究等。而针对荧光成像技术光学成像系统的研究较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f-θ扫描方案和共聚焦检测的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系统,这是首台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成像系统,突破了NIR-II荧光成像方法无法在实现大视野、高分辨率和出色的穿透深度的同时又具有光学切片能力的局限。
 
  这种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系统借助南京大学自主研制的高性能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采用特殊的三维扫描和小孔滤光技术,实现了近红外二区的介观成像。为了评估介该系统的性能,研究团队进行了小鼠的脑血管成像,结果显示成像深度在颅骨表面以下可以达到2.5 mm,横向和轴向分辨率分别为6.3 µm和160 µm,可以清楚看到微血管,包括主要血管和毛细血管,还可以还提供深度解析成像功能和缩放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适用于对大面积组织进行成像,还可以获取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为探索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机会。
 
  荧光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常用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的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有着极大的临床转化潜力,新的成像系统的开发将拓展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下一步的工作将集中在开发荧光寿命成像功能和提高时间分辨率上,研究者希望可以借此推动活体光学成像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来源:仪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仪器网官方微信
@仪器网
已推荐
0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970297226@qq.com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MTS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