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近红外二区荧光技术突破 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行业要闻

近红外二区荧光技术突破 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2020-04-13 16:46:44来源:仪器网关键词:近红外阅读量:5321
我要评论

  【仪器网 行业要闻】近红外二区(NIR-II)指的是波长在1000-1700 nm的近红外光,与荧光成像常用的可见光以及近红外一区相比,近红外二区由于发射波长更长,可显著抑制光在穿透生物组织时的散射以及生物组织自发荧光现象的影响,使探测深度更深、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更高。因此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荧光染料的开发上,例如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构建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IE)的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染料HLZ-BTED、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将高纯度的染料-抗体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组织的三维染色成像研究等。而针对荧光成像技术光学成像系统的研究较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f-θ扫描方案和共聚焦检测的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系统,这是首台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成像系统,突破了NIR-II荧光成像方法无法在实现大视野、高分辨率和出色的穿透深度的同时又具有光学切片能力的局限。
 
  这种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系统借助南京大学自主研制的高性能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采用特殊的三维扫描和小孔滤光技术,实现了近红外二区的介观成像。为了评估介该系统的性能,研究团队进行了小鼠的脑血管成像,结果显示成像深度在颅骨表面以下可以达到2.5 mm,横向和轴向分辨率分别为6.3 µm和160 µm,可以清楚看到微血管,包括主要血管和毛细血管,还可以还提供深度解析成像功能和缩放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适用于对大面积组织进行成像,还可以获取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为探索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机会。
 
  荧光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常用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的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有着极大的临床转化潜力,新的成像系统的开发将拓展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下一步的工作将集中在开发荧光寿命成像功能和提高时间分辨率上,研究者希望可以借此推动活体光学成像的进一步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专注人因工程 津发科技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发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人因工程及心理学实验室解决方案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技术交流于一体。津发科的进技术实力强大,研发的人因工程与工效学相关技术、产品与服务通过了多项认证。还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的人机环境数据同步定量分析技术等。
    2020-08-06 10:42:28
    2160
  • 近红外不简单 协纳米探针监测大脑深层神经

    4月22日,据科技日报消息了解到,一项关于监测神经元活动的研究近日取得突破,成果刊登于《美国化学会志》期刊。经介绍,该成果的研究人员是使用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荧光纳米探针,实现了对脑中神经元电活动的实时动态监测,在对斑马鱼和小鼠脑中神经元膜电位的监测试验中已经取得成功。
    2020-04-24 09:45:44
    4042
  • 红外成像技术突破 开辟生物医学领域应用

    近,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的研究人员以胶体量子点材料为基础,制备出一种新型红外上转换器件,大大提高了探测率并降低了探测器的成本,而且这种红外上转换器件在生物成像和可穿戴电子领域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0-04-07 14:01:56
    3625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