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艾滋病研究新发现 未来或可将其治愈?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艾滋病研究新发现 未来或可将其治愈?

2019-09-18 11:07:22来源:仪器网关键词:艾滋病阅读量:4934
我要评论

  【仪器网 时事聚焦】近年来,随着性观念的愈加开放,我国艾滋病的感染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根据第五届艾滋病学术大会发布的数据来看,仅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0104例,而其中性传播病例占比93%,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而在过去一年里,我国高校就有3077例新增艾滋感染者。截至到18年底,国内报告存活感染者85万,死亡26.2万例。这几年以每年4000人左右的人数在增加,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方法仍是保守治疗,尽大限度持久地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使患者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并维持免疫功能,同时降低HIV感染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近日,关于艾滋病的科研研究传来重大好消息,9月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课题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联合发表《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称,基因编辑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使患者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得到完全缓解,携带CCR5突变的供体细胞能够在受体体内长期存活已达19个月。此项研究是艾滋病领域继1996年发现HIV入侵T细胞的主要共受体CCR5与CCR5基因呈缺陷型的人群不会被R5嗜性HIV病毒感染以来的又一重大研究发现。
 
  该研究论文的发表,意味着中国医学研究人员建立了基于CRISPR在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进行CCR5基因编辑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内长期稳定的造血功能系统,且不会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初步证明了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或能促进及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临床应用领域的发展。
 
  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美国艾滋病病患被治愈的先例。一名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在接受具有CCR5基因呈缺陷型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中的HIV病毒得到有效清除。但是此后研究人员按同样方式治疗其他患者时,患者都死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再未成功过。所以如何在造血干细胞中进行有效可行的基因编辑,一直是该领域实现临床应用的重要研究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指对生物体内的目标基因进行人为添加、剪切、替换的技术,可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编辑。在基因研究、治疗和遗传改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因此很多重点实验室都在致力于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如果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技术与新思路,那么应该可以迅速突破治疗艾滋病的重大关隘。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世界艾滋病日 与科学仪器一起护健康生活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组织和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行相关活动,以宣传和普及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2019年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围绕“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的主题进行了宣传活动。
    2019-12-03 11:44:49
    1738
  • 磁共振成像研究新发现 肿瘤诊断可更加

    日前,我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梁高林和胡进明课题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兵课题组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课题组,在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联合发表了关于肿瘤磁共振成像取得的研究成果。
    2019-09-25 11:25:08
    4289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