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你用的化妆品安全吗?科学仪器“拨开迷雾”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你用的化妆品安全吗?科学仪器“拨开迷雾”

2018-10-07 23:18:16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气相色谱阅读量:3054
我要评论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很多女性朋友,更是对各类化妆品爱不释手。不过,这些能让人变美的“神奇魔法水”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轻则引起皮肤问题,重则毁容伤身。6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指出,17家企业生产(代理)的27批次化妆品不合格,其中部分批次产品还是假冒货。
 

化妆品检测
 
  化妆品问题层出不穷 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据了解,该27批次化妆品主要不合格项目包括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氯倍他索丙酸酯、倍他米松、氢化可的松戊酸酯等,尤以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两项指标超标的情况为普遍。其中,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指示产品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程度,间接反映出化妆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状况的优劣。而霉菌和酵母菌则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一般作为评价化妆品卫生质量的指标之一。由此可见,这些不合格的化妆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遭受到了污染,生产企业在卫生方面没有到位。
 
  除此之外,市面上部分劣质化妆品还存在一类情况,那就是非法添加或者过量添加糖皮质类激素、抗生素或激素、重金属物质、防腐剂、荧光增白剂等物质。这类化妆品打着美白、祛斑、祛痘等旗号,初期使用确实会产生效果,但时间一长就会暴露问题。比如古代化妆品常用到的汞,确实具有美白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反而会造成皮肤萎缩,呈现病态的灰暗色泽。更严重的问题是,汞通过皮肤吸收并蓄积在体内,长期使用含汞化妆品会引发慢性中毒,损害人体肾脏等器官。
 
  如何检验化妆品质量?科学仪器“拨开迷雾”
 
  不法商家为了牟取利益往往不择手段,普通消费者根本难以辨别出好坏真假,这就有必要动用科学仪器来“拨开迷雾”。当然,在此之前还需要建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化妆品质量控制检验体系,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和质量检测方法。目前,我国已出台《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来规范化妆品行业的生产运作。《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则用来规定化妆品当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很多检验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可以根据这套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测定。
 
  目前,化妆品有以下几类项目需要检测,包括基本的卫生指标,二甘醇、重金属、色素、防腐剂等化学禁用、限用物质,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糖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含量。所使用的检验方法包括相关理化检验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毒理学试验和人体安全试验方法等。
 
  理化检验就是主要采用各类仪器设备对某类物质进行测定的方法,其结果科学,相当具有参考价值。譬如,针对人们为关注的汞含量,理化检验采取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直接汞分析仪法、冷原子吸收法等技术测定总汞含量;采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含量;利用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可以测定甲醇含量……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当中可以看到,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各类科学仪器设备在化妆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
 
  值得关注的是,化妆品安全性还可以采用人体检验方法,但是只有通过必要的毒理学检验的化妆品才可以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受试人群进行斑贴试验或试用试验,更加直观地判断化妆品对人体产生的反应。不过,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大程度地保护受试者的利益。
 
  小结:化妆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因此,想要切实保障化妆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就必须积极引进或研发先进的化妆品质量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这一重任已然落在了广大仪器仪表企业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的肩上。与此同时,我国也应当不断加强对化妆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扫清市面上的有毒有害化妆品,为广大消费者保驾护航。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