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AI领航制造行业新篇,携手华为共赢数智未来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行业要闻

AI领航制造行业新篇,携手华为共赢数智未来

2025-05-09 08:44:05来源:智能制造网关键词:华为阅读量:1201
我要评论

  近日,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在广州成功举办。借此契机,华为再次与广大制造企业相聚,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制造行业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业务降本增效,提升生产质量,创造更高价值。
 
  AI重构制造业
 
  为企业打造新的生存法则
 
  峰会期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郭振兴在媒体沟通会中提到,AI的兴起对制造行业的降本增效及产业创新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 郭振兴
 
  降本增效是制造企业生存竞争法则下的必然选择,而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为制造企业打造了穿越周期的新生存法则。
 
  当前,AI技术已渗透到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在研发环节,AI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助力制造企业迅速洞察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缩短研发周期;在生产环节,AI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工厂的敏捷性、效率和生产力;在供应链环节,AI通过预测分析和智能调度等策略,优化库存管理,提升物流效率,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行…..AI技术正逐步改变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供应、销售与服务等环节,引领制造企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华为通过“智能联接+智能存储+智能算力+智能平台”端到端全站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构筑新型基础设施,释放数智生产力。
 
  基础设施“先行”
 
  打破“数据孤岛”
 
  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制造行业,同样需要明确数智化转型的“利器”与“先行”。
 
  郭振兴多次强调:在数智化与智能化时代,最大的器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为数据流动、算力调度、智能应用提供强大的底层支撑,推动生产流程重构、资源配置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驱动的生产决策,而基础设施通过统一标准打破“数据孤岛”。
 
  华为在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布局中,充分体现了基础设施在技术融合、场景落地和生态协同中的关键地位。华为通过昇腾AI计算平台和5G网络构建“算网大脑”,实现算力的毫秒级调度与高效利用,实现生产全程可视化和质量追溯;华为云天筹AI求解器在医药物流中优化路径规划,广西柳药的供应链综合成本降低3%,路径规划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
 
  华为的诸多实践表明,只有夯实智能联接、存储、算力与平台四大底座,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业务场景的精准匹配,推动制造业从“制造驱动”向“数据+AI双轮驱动”跃迁。
 
  发展伙伴“同路人”
 
  与千行万业共赢数智未来
 
  数智化转型是制造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而推动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为目标,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以场景数智化为突破口,全面考量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精准识别数智化转型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一直以来,华为与行业合作伙伴都保持着深度合作,共同深入行业领域,构建联合解决方案,提供从中心到边缘、从训练到推理的全系列产品,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并致力于推动包括车辆装备、半导体电子、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在内的多个行业的数智化与智能化转型。
 
  郭振兴表示,目前华为与伙伴深入行业场景,围绕7大场景打造了20多个解决方案。2025年,为将会沿行业发展更多行业伙伴,希望携手伙伴抓住数智化转型机遇,共同深耕行业场景,助力更多企业和行业快速获得数智化转型能力,创造更多价值,共赢数智未来!
 
  结语:
 
  在这场由AI引领的制造业变革中,一家企业要真正地把AI能力能够用起来,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
 
  华为“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是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我国制造行业创新前行的风向标。通过本次峰会,华为将更加坚定“加速行业智能化”的发展目标,愿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同开创制造业辉煌的新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