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6部门: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 聚焦相关仪器仪表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政策标准

6部门: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 聚焦相关仪器仪表

2023-01-17 14:32:32来源:仪器网关键词:非粮生物基材料阅读量:1229
我要评论

导读: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仪器网 政策标准】生物基材料是指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或经由生物制造生产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含碳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生物基材料是生物技术与化工产业融合创新、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耦合发展的硕果,有助于减轻石化化工行业对化石原料的依赖,降低生产过程安全风险。随着全球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生物催化为核心的生物化工技术生产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因生产条件温和、过程能耗较低、能部分减少碳排放,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十四五”期间,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物化工快速发展、化工产业加快转型,为引导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
 
  《行动方案》明确,要推进技术放大和应用示范,聚焦生物基材料专用装备和仪器仪表(包括在线传感器)、功能微生物选育、酶蛋白元件制备、高效提纯浓缩、产品评价表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等短板环节,鼓励大宗农作物主产区组织龙头企业推进生物化工与农业种植协同耦合,深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化工放大技术融合,开展非粮生物质工业化生产生物基材料、农业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生产高值高效有机肥等节能环保技术及应用示范,推进非粮生物质糖化及发酵、产物分离提纯浓缩等工艺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运行,提高稳定性一致性,实现工业化成本可控。
 
  为了健全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等体系,依托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先进高分子材料测试中心等提升测试评价服务能力,鼓励上下游企业“一条龙”模式联合开展生物基材料及制品性能参数数据库建设;要完善标准标识体系,实施标准体系构建工程,建立健全适合我国产业特点的生物基材料产品质量、能源消耗限额、碳排放核算等标准体系及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生物基材料及制品评价方法、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标识标签等标识和溯源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认证、标识和溯源服务。
 
  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出4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统筹联动,加强部门协同和省部联动,鼓励地方政府统筹非粮生物质产业和乡村发展需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耦合,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加大政策引导,统筹秸秆高效综合利用和分布式非粮生物质糖化生产点建设,将骨干企业功能微生物菌种纳入国家或地方种子库,加强生物基材料政府采购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等。三是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将生物基材料纳入现有政策渠道支持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生物基材料列入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生物基材料研发、产业化及应用示范等。四是完善行业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统计分类目录和统计制度,完善行业运行监测机制,严厉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行为,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对生物基产品的认知和接纳度。
 
  《行动方案》以非粮生物质开发利用技术突破为基础,深化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产业耦合、工业与农业融合创新,以技术、模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市场化开拓能力,将有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物基材料生态构建和完善。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