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祝您永远通畅! 中国学者首次发现人类顽固性便秘致病菌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科技成果

祝您永远通畅! 中国学者首次发现人类顽固性便秘致病菌

2022-06-28 15:24:01来源:仪器网关键词:便秘阅读量:3856
我要评论

  【仪器网 科技成果】 “祝您永远通畅”可能是对便秘人最真诚的祝福了,长大后,小编发现身边愁眉苦脸的便秘人越来越多了。便秘是由什么引起的?怎么判断是不是慢性便秘?如何治疗?可能是萦绕在每一位便秘人心头的问题。
 
  近期,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朱敏生教授团队发首次发现了人类顽固性便秘的致病菌并命名为Shigella sp PIB(PIB),建立并更新了PIB菌核酸PCR检测方法,提出了顽固性便秘的治疗新策略。2022年5月26日,该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权威杂志《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排出困难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慢性便秘,其中,病程周期较长、病情反复、顽固难治的表现为顽固性便秘(IFC)。
 
  IFC虽然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它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也会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当前IFC的发病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定性,中西医都常用泻剂类药物、促胃肠动力药物和促肠分泌药等,仍然而这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严重的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方法只有切除手术,因此摸清IFC的发病机制、找到IFC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紧迫的世界性难题。
 
  朱敏生团队的研究始于2013年,抱着顽固性便秘可能是由于大肠黏膜感染了某种细菌导致的猜想,他们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金陵医院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开始了对患者肠粘膜细菌的规模化筛选。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长期定植于大肠黏膜的细菌,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PIB,它是志贺氏菌新亚型,分泌的长链不脂肪酸能够直接一直肠道的节律性收缩、降低肠动力。为了证实,研究人员让小鼠口摄PIB细菌后发现,小鼠出现的便秘表型与然泪慢性便秘的表型高度相似。研究人员提出了PIB菌导致IFC的致病机制:PIB菌从口腔进入机体后,定植于肠道黏膜并产生二十二碳五烯酸(DPA)(DPA是一种脂肪酸,能够直接抑制结肠蠕动),从而导致顽固性便秘。
 
  在明确了PIB导致FIC的发病机制后,朱敏生等人的研究重点就从致病菌的筛选转向PIB的检测。如何在人肠道中的1200多种、十几万亿个细菌中精准检测出PIB细菌是一个难题,为此,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可检测单个PIB菌高特异、高敏感的PIB菌核酸PCR检测方法,并进一步建立粪长链不饱和脂肪酸DPA的检测方法作为其补充。
 
  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了68例确诊IFC的患者后,结果便秘有75%的患者的检测结果都呈PIB或DPA阳性,180例非FIC患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此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建立的方法能够有效检测便秘患者的致病菌,这对于FIC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历了致病菌确认、致病菌检测的检查后,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了针对PIB引起IFC的治疗。实验中科研人员将从环境样本中取得的三种PIB特异性噬菌体用于小鼠的顽固性便秘治疗后发现,噬菌体们不仅可在体外杀灭PIB菌,体内杀菌也同样可行,并彻底治愈患有顽固性便秘的小鼠。这也就意味着,噬菌体药物可能是治疗该类顽固性便秘的特效药。
 
  正如前文中所言,肠道中有超过1200种细菌,PIB菌可能只是数种IFC致病菌其中之一,除了PIB菌,还有更多的IFC致病菌等着科学家去发现和攻克。
 
  最后,祝您永远通畅!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