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化肥也有不合格 农作物品质该如何保障?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能源环境

化肥也有不合格 农作物品质该如何保障?

2020-05-12 10:18:06来源:化工仪器网关键词:化肥阅读量:1244
我要评论

导读:为了减少化肥出现以上不合格情况,避免农民因化肥的质量问题而降低农产品的收获率,我国各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都善用化肥成分检测仪、化肥质量检测仪等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对市面上流通的化肥的各项元素进行检测,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会勒令召回和销毁,对相关的企业也会予以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化肥的质量问题,保护了农民的相关权益。

  【仪器网 能源环境】很多时候,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常量营养元素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其中,氮不足会使得植株变得矮小、细弱,故而施用氮肥在提高作物含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氮肥也成为了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大的肥料品种;植物缺少磷元素时,其生长速度会减缓,产量和品质也会随之降低,故而农户会通过施用磷肥来增加作物的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若作物缺少钾元素,会变得易伏倒、易被病菌虫害影响,故而钾肥能有效提高作物抗病虫害、抗逆性等能力。
 
  其实,化学肥料指的是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农作物、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的肥料。故而,不止是上述提到的氮肥、磷肥、钾肥,还有包括复合肥料、生物肥料等在内的肥料,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肥料的种类较多,根据不同作物的性质和需求,所施用的肥料也不尽相同,但若某一化肥的性能和所含有的元素量不足,该化肥的功效和作用很有可能会减弱。前段时间,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掺混肥料(BB肥)》等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对化肥进行了抽检,并于5月8日发布了关于2020年化肥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通报中显示,本次抽检的化肥存在总养分、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氯离子等项目不合格。
 
  众所周知,品质过关的化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品质,继而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并促使其产量大幅提高,但质量不过关、各参数不符合标准规范的化肥对农产品也有很大的影响。拿本次抽检不合格的因素举例,其中,总养分不合格即代表着总养分含量不足,而这一后果是即使施用了化肥也达不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合理的总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但比例失衡很容易使其不能被作物吸收,甚至会流失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水分、粒度等不合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化肥的利用效率、储存和使用;若化肥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不仅会使得作物减产,还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壤中激活的一些金属元素也可能会毒害农作物并使其绝收。
 
  为了减少化肥出现以上不合格情况,避免农民因化肥的质量问题而降低农产品的收获率,我国各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都善用化肥成分检测仪、化肥质量检测仪等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对市面上流通的化肥的各项元素进行检测,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会勒令召回和销毁,对相关的企业也会予以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化肥的质量问题,保护了农民的相关权益。
 
  其实,在农作物生产种植过程中,化肥并不是必要元素,也有很多更为科学、环保的替代。比如包括沼气肥、沤肥、绿肥、草木灰肥、厩肥、粪尿肥等在内的农家肥,虽说见效没有化肥快,但其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长时间给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料,还能解决各种堆积污染的环境问题,故而也是很多农民会采用的施肥方法。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很多省份均开启了减肥、减药工作。以广州为例,近几年来其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的成效十分显著,已经连续四年实现负增长,化肥综合使用量减少了6445吨。而广州主要采用的是“控、替、精、统”等多项措施,分别是通过监测调查全面掌握病虫鼠发生动态,使用科学方法防治和控制病虫害;试验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品种和有机肥代替化肥,扩大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应用覆盖面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推广应用高效植保施药器械等生态化、机械化技术;开展规模化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行动,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
 
  综上所述,农作物增产、保量的途径有很多,施用化学肥料并不是保障农作物品质的方法,且科学力量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故而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信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能有所依。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