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荧光探针成像技术 帮助人们看清“神经”活动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生物医药

荧光探针成像技术 帮助人们看清“神经”活动

2020-04-29 10:59:28来源:仪器网关键词:荧光探针成像阅读量:6121
我要评论

  【仪器网 生物医药】生老病死,一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都无法逃脱的一个生命历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未停止过与疾病和衰老的抗争。相比于古人,我们现在的寿命其实已经延长了很多。不可否认的是,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但也正是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学科的共同促进,才促使着人们医学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荧光探针成像技术,就是近年来在医学领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荧光探针技术都是一知半解。其实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话,就会在自然环境中发现很多荧光现象,例如萤火虫、荧光棒以及闪闪发光的水母等。荧光探针,是荧光分析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光学波导与测量技术基础上,选择性地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转变为分析仪器容易测量的荧光信号的分子测量装置。在一定体系中,当荧光探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时,会与某种物质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导致该分子的荧光信号发生相应改变,从而使人们获知周围环境的特征以及环境中的某种特定信息。
 
  由于荧光探针分子具有合成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以及可直接观察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离子检测和细胞成像技术中。但近年来,随着荧光探针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更高的检测需求,促使着荧光探针成像技术往更高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低检测限、更快的分析速度等方面发展。
 
  钾元素是人体重要的金属元素,其不仅可以调节细胞内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由于它能够影响生物神经的健康和兴奋,维持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因此在医学领域中,钾离子浓度变化是研究神经系统功能及其异常的重要方式。然而,现有的钾离子探针只能用对人体伤害较大的紫外光或可见光激发,因其在活组织中易被吸收和散射而只能应用于大脑浅层,面临着抗干扰性差,选择低,难以区分钠、钾离子等多种制约,无法实现钾离子的特异性监测。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钾离子荧光纳米探针,可实时监测伴随神经活动的钾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据了解,该探针的直径为85纳米左右,具有内核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中间层钾离子感应探针以及外层的钾离子选择性薄膜这三层核壳结构,是灵敏度较高的特异钾离子探针。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利用该探针成功监测了斑马鱼和小鼠脑中伴随神经活动的钾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这一新型探针的开发,不仅为设计近红外光激发的其他离子特异探针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探究神经元细胞内、外离子活动的变化开辟了实时动态监测的新方法。
 
  经过漫漫几千年的发展,人类现有的医学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了。从物理学中的超声波、核磁共振到化学界的放射性元素诊断、再到生物学中的细胞与基因工程,各个领域中的无数科技成果都在不断促进着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更多医学成果的不断涌现,在应对疾病与死亡、延长人类寿命等方面,我们也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突破 新光场显微镜成功研发

    虽然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显微镜等能运用于活体脑成像的点扫描,但其时间分辨率较低,难以研究大范围脑区中神经元的快速变化。为了改变这一情形,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更快的成像方法,近日,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凯研究组研发了新型的扩增视场光场显微镜以解决生物成像上的限制问题。
    2020-08-14 12:34:21
    4178
  • 神经系统探究新“武器” 科学仪器揭秘大脑活动

    即便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也没有办法制造出能完全和人类大脑比拟的存储、分析设备,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大脑的研究,也是科研道路上从未停止过的一个方向。而就在近,一项新的发明似乎可能成为大脑研究中的有利“武器”。
    2020-04-22 16:11:19
    4997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