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高光谱结合水化学 揭示九寨沟湖泊色彩成因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能源环境

高光谱结合水化学 揭示九寨沟湖泊色彩成因

2020-04-16 10:23:27来源:化工仪器网关键词:高光谱阅读量:2004
我要评论

  【仪器网 能源环境】眼下已到4月中旬,这意味着距离人们期待已久的五一小长假不远了。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五一连休5天,这是自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黄金周以来的首次。由于平时上班忙碌,没有大块时间出游的上班族们来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恰逢其时。此外,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居民们在家度过一个“超长待机”的假期,出门踏春之心尤甚。在国内旅游业逐渐升温,全国各地旅游风景区陆续开放的形势之下,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各地风景区势必C位出道。
 
  正所谓“九寨归来不看水”,在我国众多旅游风景区中,想必不少网友们都对四川九寨沟那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心驰神往了吧。泉、瀑、河、滩108个海子,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六绝令人眼花缭乱,为之震撼。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际,不少网友们对于九寨沟湖泊水为何会形成五光十色的景象也感到好奇。
 
  据了解,九寨沟地区广泛分布着石灰岩,这些色彩斑斓的湖泊就是由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汇聚而成,因此,这些湖泊也被称之为喀斯特湖。然而,对于这些蓝色喀斯特湖泊的颜色形成原因,还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庚团队在期刊《水》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利用高光谱设备并结合水化学分析方法,首次定量化描述了九寨沟喀斯特湖泊以及高原地区非喀斯特湖泊水体的光谱反射特征和颜色特征,初步揭示了九寨沟喀斯特湖泊颜色的形成机制,并将相关研究运用到地震后的湖泊颜色预测当中。
 
  众所周知,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比芒村。这次地震使得九寨沟景区内原本多彩的多个高山湖泊坝体坍塌,湖水瞬间下泄、几乎干涸。经过几百甚至上千万年的自然演化铸就的九寨沟瑶池仙境仅仅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变得满目疮痍,令人扼腕叹息。为此,加强震后湖泊颜色预测,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大自然的“杰作”不容懈怠。
 
  此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九寨沟地区广泛分布的碳酸钙沉积物是该地区湖泊颜色形成的核心。据了解,碳酸钙呈中性,基本上不溶于水,广泛存在于霰石、方解石、白垩、石灰岩、大理石、石灰华等岩石内,此外也存在于动物骨骼和外壳中。喀斯特湖泊水体中大量存在的悬浮碳酸钙颗粒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反射和散射作用是湖泊水体呈现蓝色的光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们把九寨沟喀斯特湖泊水与高原地区非喀斯特湖泊水样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九寨沟喀斯特湖泊水对可见光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具有强烈的波长选择性,这直接决定了人眼看到的湖泊水颜色。
 
  除了水体中含有的大量碳酸钙,水体的深度、低浊度也是九寨沟湖泊水呈现蓝绿色的重要原因。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植被茂密,地形崎岖,人迹罕至,有助于形成清澈干净的水质。
 
  大自然天工造物的能力,我们在众多名山大川中早已有所领略。黄山的巍峨峻峭,桂林山水的秀丽,蒙古大草原的开阔平坦,青藏高原的白雪皑皑,各类自然奇观数不胜数,为我们带来一场场饕餮的视觉盛宴。然而,这些自然风光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无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历经几百甚至上千万年的自然演变,一旦遭遇破坏,这些脆弱的自然景观很可能就会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观赏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应当挑起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景区规定,文明出游。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 太赫兹技术 环境监测领域新利器

    目前环境监测领域新兴的受到研究者重视的技术主要有高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和太赫兹技术。在“第十三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论坛暨展览会”第二天的专题报告会上,分析仪器学会在线分析仪器专家组成员朱卫东教授,就这两项技术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向现场观众做了介绍。
    2020-12-15 14:23:09
    5771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