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偏爱进口货?六大品牌洋奶粉被检出芳香烃矿物油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行业要闻

偏爱进口货?六大品牌洋奶粉被检出芳香烃矿物油

2019-10-31 10:41:39来源:仪表网关键词:偏爱进口货?六大品牌洋奶粉被检出芳香烃矿物油阅读量:1746
我要评论

导读:如今,食品安全已经引起重视,其中,婴幼儿奶粉的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然而,近期却有几款婴幼儿奶粉被指检测出致癌风险物质。婴幼儿奶粉安全又一次被卷入安全风波。

  【仪器网 行业要闻】如今,食品安全已经引起重视,其中,婴幼儿奶粉的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然而,近期却有几款婴幼儿奶粉被指检测出致癌风险物质。婴幼儿奶粉安全又一次被卷入安全风波。
 
  10月24日,位于德国总部的公益组织“食品观察”在其网站上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该组织对购自多国的婴幼儿奶粉进行检测,在部分奶粉中检出具有致癌风险物质——芳香烃矿物油残留物。
 
  据了解,芳香烃是指具有苯环基本结构或具有芳香族化合物性质的闭链烃,其中苯是简单的芳香烃,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苯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是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白血球持续减少、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倾向,甚至诱发白血病。
 
  “食品观察”组织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这些受影响奶粉中的芳香烃矿物油含量在每公斤0.5毫克至3毫克之间。这一污染程度暂不会引发任何急性疾病症状。
 
  报告称,根据3个独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4种购自德国的奶粉中,有3种检测出芳香烃矿物油。此外,在12种购自法国和荷兰的奶粉产品中,有5种检测出芳香烃矿物油。此次卷入“芳香烃门”的8款奶粉总共涉及到6大品牌,分别是:雀巢、诺优能、悠蓝、英雄宝贝、宝怡乐、佳丽雅。
 
  食品中矿物油残留可能来自生产加工产品的机器,也可能来自纸质包装上的油墨等,目前欧盟及德国商没有针对食品中芳香烃矿物油残留颁布法定限量。
 
  目前,利用化学及仪器对食品中各种矿物油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荧光法、皂化法、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线联用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器检测法、离线固相萃取法、二维气相色谱法等。据悉,本次“食品观察”实验室使用的是在线LC-GC-FID定量和GC*GC*TOF 定性,该产品源自Axel Semrau的分析系统。
 
  近年来,我国对婴幼儿奶粉安全十分重视,安全状况日益改善。目前国产奶粉抽检的标准和要求主要依据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公告2011年第10号)等,常规抽检覆盖63项指标。
 
  但是,我国尚未将芳香烃矿物油纳入抽检指标,每年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也并未包含该项检测,而欧美等国家已将其纳入相关检测体系。
 
  矿物油的容许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制定过限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能超过20mg,欧洲食品安全局更为严格,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2mg。德国食品和农业部部长尤利娅·克勒克纳24日就“食品观察”组织化验结果表示,如果后续调查表明有关奶粉确实含有害物质,那么这些奶粉产品应该立即从超市下架。
 
  婴幼儿“口粮”无小事,在经济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奶粉品牌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都关系着每个角落、千家万户的营养健康。
 
  目前,我国我国婴幼儿奶粉安全管控体系尚不完善,除了要增加监督和检测指标数量外,还应实现对整个生产链条的全程监测,加强对慢性食品安全风险的管控,实现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为婴幼儿奶粉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点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若婴幼儿时期的口粮存在安全隐患,将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但好在如今已有科学仪器,在检测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能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相信随着食品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仪器也能物尽其用,更好地守护婴幼儿奶粉的安全,护航婴幼儿健康成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