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用科技手段提高控烟能力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能源环境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用科技手段提高控烟能力

2019-06-04 08:59:50来源:化工仪器网关键词:禁烟阅读量:1609
我要评论

导读:据统计,中国有超过3亿人吸烟或有吸烟史,超过7亿人是二手烟的受害者,每年因吸烟和二手烟死亡的人数更是超过了120万。中国作为一个烟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为烟草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仪器网 能源环境】 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知,人人晓,那你的身边有人吸烟吗?
 
  据统计,中国有超过3亿人吸烟或有吸烟史,超过7亿人是二手烟的受害者,每年因吸烟和二手烟死亡的人数更是超过了120万。中国作为一个烟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为烟草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吸烟有害健康 不是说说而已
 
  今天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为“烟草和肺部健康”,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吸烟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吧。
 
  首先,吸烟对人体会产生危害。吸烟会损害呼吸道,引起喉头炎、气管炎,肺气肿等咳嗽病。烟草中有上千种化学物质,其中亚硝胺、苯并芘、放射性物质等69种是已知会导致癌症的物质,因此吸烟也容易导致肺癌、口腔癌、喉癌等各种癌症。吸烟还会提高我们患上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额几率,引起阳痿,增加失明失聪危险,使睡眠质量变差,增加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其中,因青少年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吸烟对他们产生的危害更是巨大。
 
  其次,吸烟会对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据研究调查显示,在室内吸烟20分钟,PM2.5浓度值就能超过400。烟雾中含有的致病物质,如烟碱、氢氰酸、二氧化氮、砷、铅、丙烯醛、汞等,而卷烟烟雾中排放出来的上述物质浓度,远远超过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规定的工人可接触含量高限制。以甲醛为例,卷烟烟雾中的甲醛含量是工业允许阈值的3056倍。而这些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终还是人类自己承受。
 
  法律法规多管齐下 控烟落实难度仍然很大
 
  吸烟不仅仅是危害自己的健康,对周围人和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基于此,我国坚决实行控烟计划。早在2003年,我国就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众多城市颁布了控烟条例或控烟办法,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还开启了全面禁烟。
 
  2016年,我国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将控烟工作列为健康中国重要目标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指出,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要降至20%。此外,控烟工作也将被纳入了我国慢性病防治规划。
 
  虽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已经为禁烟、控烟铺设了多条道路,但在现实中,控烟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控烟死角是禁止公共场合吸烟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共识。但人们对“公共场合”的认知大部分都还停留在“人多的地方”,因此禁止公共场合吸烟也就有了死角。如,一个人在开阔的餐厅抽烟,可能就会引起众怒,但如果他在包厢抽烟,通常情况下就不会有人管。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如医院、普速火车、火车站、酒店等场所会设置吸烟室,供烟民使用。这本意是好的,但烟雾没能被处理,有害物质仍然会消散在空气中。再者,电子烟作为香烟的“安全”代替品,目前仍然处在监管灰色地带,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把它纳入禁烟范围。然而电子烟中的也存在大量有害物,如尼古丁、丙二醇、丙三醇以及多种致癌物和镉、铅等重金属。
 
  种种原因下,禁烟道阻且长。
 
  严把控烟死角 仪器助力禁烟控烟
 
  禁烟控烟问题重重,借助科学手段或许能找到解决方案。
 
  为了给公众一个健康、安全、绿色的呼吸环境,我国在许多大型公共场所都安装了检测仪器,以尽可能的减少吸烟行为,维护大众利益。其中,我们熟悉的就是动车、高铁上的烟雾报警器。这种报警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一般烟雾浓度超标,就会发出警报并紧急停车。在烟雾报警器的帮助下,我国的高铁、动车环境一直很好。
 
  除了把烟雾作为检测环境,近还出现了一种通过视觉算法来辨别吸烟对象的高科技。5月28日,在2019智慧物流峰会上,阿里云对外展示了视频边缘智能服务Link Visual的视觉算法,视频边缘智能服务Link Visual通过视觉算法,通过动作、物体匹配,可以自动识别吸烟动作,分析对象是否在吸烟,其准确度达到90%以上。
 
  而那些公共场所的吸烟室,也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以尽量的减少烟雾扩散,保证空气安全。
 
  吸烟害人害己,维护公共环境人人有责。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百度百科 人民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