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0万以上需查重评议 我国重拳整治科研仪器闲置浪费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行业要闻

200万以上需查重评议 我国重拳整治科研仪器闲置浪费

2019-01-25 10:00:18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科研仪器阅读量:4906
我要评论

导读:前不久,国家科技部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对21个部门373家单位的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其中,有26个单位的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现象,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严重不实等问题。

  【中国仪器网 行业要闻】前不久,国家科技部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对21个部门373家单位的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其中,有26个单位的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现象,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严重不实等问题。
 
科研仪器查重评议

科研仪器查重评议
 
  此次出击整治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情况,出于科技部对科研设备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的重视。不仅如此,科技部还与财政部联合,于2019年1月8日发布关于印发《中央级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查重评议管理办法》的通知。该办法主要依据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规定,对中央和地方所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科研机构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申请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施查重评议。未来,价格在2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都将接受组织查重部门进行评议。主要目的同样在于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提高利用效率。
 
  不过,相比于推动仪器共享开放,仪器设备查重评议更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且相当具有针对性。比如,在查重评议的原则中,符合以下四项条件之一的可以购置,而具有以下四种情况之一的不建议购置。
 

查重评议的原则
 
  实际上,上述原则并非毫无根据。相反,每一条都是针对当前众多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闲置浪费现象提出的。曾经有一位德国教授谈到,中国科研人员在介绍自己工作时,大多都是在聊“我们拥有怎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自己利用这些仪器设备做了什么。走进一间实验室,琳琅满目的科学仪器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它们的利用率可能并不可观。一些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科学仪器,一年到头可能都用不上几次,只有在上级视察时才会运作起来。甚至在一些科研单位的实验室里,机器都快到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或者一直藏在单位仓库里落灰尘。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要花大笔资金去购买一些根本用不到的仪器设备呢?行业人士提到了多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盲目加强硬件设施,没有明确自己究竟需要哪些仪器设备,或者单纯为了与其他单位攀比。有句老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必很多单位都深谙此道。然而,还有一句话叫做“好钢用在刀刃上”,寓意着花钱要花在实处。如果一味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越,一味以仪器设备的高指标作为炫耀的资本,后设备到了位,又会发现毫无用处,构成闲置浪费。
 
  其二,有些单位“重物轻人”,采购的仪器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来使用和维护。有行业人士透露,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大部分用于仪器设备,留给人员的费用并不多。这种地位上的轻视、待遇上的缩水,直接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不过,也有许多单位宁愿仪器设备闲置下来,也不愿意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花钱,这种观念亟需得到修正。
 
  其三,除了人员与设备之间的配位不当,部分单位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修理也缺少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越是精密的仪器越“娇贵”,维护费用也相当不菲。然而,很多科研单位却负担不起如此高的费用,也无法为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仪器闲置,还有可能缩短设备寿命,这些行为都是对科研经费的滥用。
 
  诚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先行官”,科学仪器在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我国在科研经费的支出上也从来不会计较,一切以服务科研事业为重。然而,那些闲置在角落的科研仪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某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满足攀比心理的工具。与此同时,还有太多太多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好点子因为缺少科研设备而落空。希望未来查重评议和仪器共享工作的推进,可以让这些科学仪器“动起来”,流动到那些真正需要它们的人手中,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利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