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共享经济要“凉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遍地开花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时事聚焦

共享经济要“凉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遍地开花

2018-12-22 09:11:47来源:中国仪表网关键词:共享阅读量:1865
我要评论

导读: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与备受追捧,国内的共享经济行业呈现出的繁荣态势,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共享经济的触角几乎触及到了各种场景。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与备受追捧,国内的共享经济行业呈现出的繁荣态势,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共享经济的触角几乎触及到了各种场景。
 
  但是共享经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的顺风顺水。作为曾经资本追逐的风口,共享经济在经历了前期爆发式增长后,各类租赁共享创业企业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开始出现押金退还难的问题。据业内人士统计,短短半年时间,共享经济领域用户押金损失就已达到15亿元,并且维权困难,引发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质疑。人们不禁要问:共享经济要“凉凉”?
 
  然而,却有业内专家指出,唱衰共享经济为时过早,共享经济依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企业才能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并保持稳定增长。
 
  和共享单车遭遇“寒冬”不同的是,在仪器共享领域,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在国内可谓是风生水起,遍地开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科学仪器设备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科研仪器设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据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39项,核心仪器设备831台(套),原值38.17亿元;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约7.3万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041.6亿元。
 
  然而,由于这些科学仪器设备大多养在“深闺”,大量科研资源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众多企业创新研发却苦于没有的特定的仪器设备。因此,如何提高“深闺”中的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成为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加速释放科技创新的动能,破除阻碍科研的制度性资源性障碍,加快追赶各学科各领域先进水平,中央及各级政府在近几年来制订颁布了关于科学仪器、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平台建设文件。
 
  如《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文件,来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号召,北京、宁夏、湖南、河南、陕西、江西、山东、辽宁、四川、浙江、广西、西藏等地纷纷开展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共享共赢。
 
  如四川绵阳军民融合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自2017年1月运营以来,积极开展供需信息对接、检验检测、仪器拍卖、抵押融资等服务,为1127家企业提供服务3375次,成功促进16项创新成果转化。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既有效解决了科研院所仪器资源丰富、信息不公开、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又帮助企业提高了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为进一步保障科研仪器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有效实施,各地开始创新支持仪器共享方式。如浙江、山东采用科技“创新券”形式,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使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学仪器设备给予补助,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湖南省对使用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内的科研仪器设备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个人)等给予双向财政补贴等,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是提升科研技术水平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今年来,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后,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科学仪器设备的调查,扩大科学仪器设备调查的范围和种类。与此同时,加强全国统一的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的建设,促使不同部门和地方的科学仪器设备信息不断汇聚到共享网,纳入共享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和中小科技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