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听奚采亭高工讲大数据环境下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发展方向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会展报道

听奚采亭高工讲大数据环境下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发展方向

2018-11-26 09:01:52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水环境阅读量:4263
我要评论

导读:2018年11月21日-23日,“第十一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论坛暨展览会”(CIOAE 2018)在南京展览中心顺利召开。此次大会延续了前几届的专业特色与学术风格,开展的众多主题会议更是让到场的观众受益匪浅。其中来自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工程师奚采亭就在线水质分析专题进行了报告演讲。

  【中国仪器网 会展报道】2018年11月21日-23日,“第十一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论坛暨展览会”(CIOAE 2018)在南京展览中心顺利召开。此次大会延续了前几届的专业特色与学术风格,开展的众多主题会议更是让到场的观众受益匪浅。其中来自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工程师奚采亭就在线水质分析专题进行了报告演讲。
 

工程师 奚采亭
 
  奚采亭是我国环境保护监测领域的工程师,多年工作经验让他在水质监测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此前CIOAE 2017上,奚采亭就曾围绕十三五规划详细介绍了水质监测仪器的现状以及其发展目标,引发了业内的热烈讨论。此次CIOAE 2018上,奚采亭高工为与会人士带来了题为《大数据时代下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在此次报告中,奚采亭高工从“大数据时代下环境监测的特点”“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用”“常规监测仪器应该具备的关键参数、状态量”“监测点位还应具备的环境参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监测仪器或产品”“未来水环境监测的愿景展望”多个层面,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当前大数据环境下,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大数据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的特点,大会一开始,奚采亭高工就从这方面展开,提出大数据时代下环境监测的特点应该是全面布点、全国联网,整合各类数据资源,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存储、信息共享、模型分析、水质预警等。奚采亭高工认为,大数据时代对监测仪器完备性与监测方法的先进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观点,奚采亭高工对比了水质分析的方法并对水质预测预报模型作出分析。奚采亭高工还提出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对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三点要求。
 
  随后,奚采亭高工以目前水环境自动监测全过程信息化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用——目前需要做到全程信息化仍是行业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否认,信息化技术在水环境自动监测领域承担了控制、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发布、展示等工作。信息化技术在水质自动监测领域的完善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谈及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奚采亭高工提出,水质监测所要做到的是说清水质状况、说清是何种参数引起的水质状况变化、预测可能会引起何种污染及污染变化情况、提供决策依据及启动相应预案,换言之,其职能就是实时监控、常规测报、趋势预警、应急响应。为了做到上述要求,常规监测仪器应具备一定的基础功能,以国家站正在实施的项目对仪器的要求来说,常规检测仪器应具备九种基本功能,包括自动标样核查、零点校准、标样校准等功能;异常信息记录、上传功能;仪器状态显示功能;具有RS-232或RS-485标准通讯接口;每小时1次自动检测功能;具有数据标识;断电保护、来电自动回复、断电及断水报警功能;保存历史数据(包括质控数据、日志信息)功能;受控和手动启停、校时、校准等控制功能以及远程维护功能。
 
  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检测仪器或产品,奚采亭高工引用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布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并结合先前报告内容,进一步提出水环境监测“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工作方向。而具体到仪器设备的生产商、制造商,应该要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
 
  后,奚采亭高工提出,随着水站模式的被迫转变,监测仪器外观、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数字化(集成化)、模块化、小型化、智能化、绿色化;交互性、可视性、易维性、独立性、实时性、便携性。
 
  本届在线分析仪器论坛持续举办了三天,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为与会人士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想要回顾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继续关注中国仪器网的报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