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细胞融合技术前景广阔 助生物医疗发展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生物医药

细胞融合技术前景广阔 助生物医疗发展

2018-09-14 09:00:47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关键词:细胞融合技术阅读量:1642
我要评论

  【中国仪器网 生物医药】细胞融合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细胞融合技术是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不仅能产生同种细胞融合,还能产生种间细胞的融合。因此,细胞融合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一项关键技术。
 
  早在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的现象,到了1965年,英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灭活的病毒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诱发动物细胞融合。此后,细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现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工作中。
 
  细胞融合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不仅为基因调控、遗传互补、肿瘤发生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而且在免疫学、医药、食品及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目前,生物科技领域发展加快,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融合技术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细胞医疗产业规范化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17年5月16日,国家科技部、国家卫计委、体育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干细胞、再生医学、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以及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生物治疗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创新治疗技术,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与此同时,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必然离不开仪器设备的助力。在新的发展机遇期,细胞融合相关仪器设备的不断研制,也为推动细胞融合技术平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细胞融合仪的诞生,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聚乙二醇诱导法中的细胞融合步骤靠人工操作,容易发生人工误差影响融合效果的问题。仪器整体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整个加样及搅拌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为更广泛地服务于细胞医疗奠定了设备基础。
 
  细胞融合技术的每一次的革新和改进,都会迅速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这也使得细胞融合技术跃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日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及其团队,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小鼠孤雄(雌)和大鼠孤雌(雄)单倍体干细胞融合,获得了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项成果是首例人工创建的、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标志着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不仅能够像普通干细胞一样无限扩增、繁殖,还能够替代精子或卵子作为生殖细胞繁育后代。未来,这项技术将帮助科学家们突破壁垒,完成更多地生物学新发现。
 
  现阶段,来自物理、电子、生物、医学等各领域的各国科学家相继在细胞融合领域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进行专项研究。动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融合、微生物细胞融合以及三者之间的细胞融合不断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人类实际生产中,与此同时,病毒所致细胞融合的研究也为肿瘤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野。此外,作为细胞工程的核心技术,细胞融合技术与新兴的微流控技术的交汇,有望为细胞融合技术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总而言之,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均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细胞融合技术已经渗入到生物工程的各个方面,开创了动物、植物育种和工业生产的新局面,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未来将继续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