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仪器行业如何“翻身”不“翻船”?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本网原创

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仪器行业如何“翻身”不“翻船”?

2018-09-27 15:11:46来源:中国仪器网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阅读量:4435
我要评论

导读: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各行业都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其中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梁稳根在“代表通道”,与中外媒体记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畅谈了关于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种种问题。

  【中国仪器网 本网原创】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各行业都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其中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梁稳根在“代表通道”,与中外媒体记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畅谈了关于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种种问题。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
 
  在梁稳根看来,我国制造业未来是“翻身”还是“翻船”,取决于能否完成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只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大战略机遇,更快更好完成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国就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而要完成这一“华丽”转型,梁稳根提出了几大要点。一是以创新求生存,二是建立技术优势,三是改变商业经营模式,四是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促成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诞生。那么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应当如何实现这种数字化转型呢?
 
  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如今,数字技术正被融入到产品、服务与流程当中,用以转变客户的业务成果及商业与公共服务的交付方式。无疑,数字化转型是需要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一就是进行创新。
 
  作为一个再传统不过的行业,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创新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尤其是当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后,技术优势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了。而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就是依靠技术优势,运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服务和流程的创新。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譬如研发智能电表、虚拟仪器等智能仪器仪表。可以说,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是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仪器仪表行业还需要对业务的开展,也就是对服务和流程方面进行重新定义和变革,融入数字化运营模式。梁稳根提出的以下三大建议相当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所有核心业务都必须在线上。以往仪器仪表行业开展业务时,基本都通过线下交易。虽然目前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仪器行业也逐渐开始在线上提供业务咨询和交易,但是传统观点仍然是“网上不靠谱不安全”。未来,随着线上模式的不断完善,线上交易的风险大大降低,这种疑虑也可以逐渐打消。
 
  其次,梁稳根提出,全部管理流程必须靠软件,这就从企业管理角度对仪器仪表行业提出了要求。这种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代入到仪器仪表行业,就是对产品研发、原材料购入、组织生产、物流运输、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一系列流程进行数字化管理。管理者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对整条流程一目了然。一旦发生问题,就可以迅速锁定来源。当然,这种管理软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行政成本。
 
  上述第二点建议还可以联系到梁稳根提到的第三点建议,即“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必须高度信息化、所生产的产品必须高度智能化,实现与C端的客户、B端的代理商、S端的供应商、E端的员工完全智能互联”。他提出,“要将员工、客户、供应商、代理商这四者,用智慧和优美的界面联系起来”。这说明,未来仪器仪表行业当中,员工、客户、供应商、代理商这四大角色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智慧互联”。这项技术类似于区块链的概念,它可以通过互联使整个产业链变得公开透明,各大角色之间形成自觉的监督。久而久之,整个仪器仪表市场中,信用度较低企业将被淘汰,而高信用度的企业则能够建立更多的“智慧互联”。
 
  小结:有人提出,未来所有的企业要么是新生代企业,要么是数字化重生的企业。新生代企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数字化模式建立和运营的,而我国现有的一大批仪器仪表企业都是亟待数字化重生的。面对新技术和新兴企业的冲击,老牌仪器仪表企业应当与时俱进地转变自己的发展理念,引入一些新的运营模式,积极拥抱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
 
  (本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南日报、红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