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入选技术案例|水氯镁石资源化利用生产镁砂技术
资讯
微谱检测有奖调研
当前位置:仪器网>新闻首页>技术前沿

​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入选技术案例|水氯镁石资源化利用生产镁砂技术

2024-03-18 15:32:15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关键词:镁砂技术阅读量:817
我要评论

导读:水氯镁石资源化利用生产镁砂,镁转化率高,为97%~98%,氢氧化镁纯度>99.5%,白度>97%,最终产品品质好,能够用于实现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生产氢氧化镁和无水氯化钙产品。

  日前,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环办科财函〔2024〕27号)(以下简称“《目录》”)。为便于各相关方使用《目录》,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编制了《目录》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将陆续在微信平台发布,以供参考使用。所有案例均来自《目录》入选技术的申报材料,案例内容经业主单位和申报单位确认。
 
  技术名称
 
  水氯镁石资源化利用生产镁砂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
 
  工艺路线
 
  水氯镁石经预处理后,加入氨蒸气进行沉淀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浆料,浆料经洗涤、分离、过滤后得到氢氧化镁和母液。氢氧化镁经干燥、烧结后生成氧化镁,氧化镁在电熔和烧结条件下,生成电熔镁砂和烧结镁砂。母液加入适量碳酸氢铵除钙后,再加入碳酸氢铵进行二次沉镁,生成碱式碳酸镁浆料和氯化铵母液。碱式碳酸镁浆料经干燥、煅烧得到氧化镁;氯化铵母液经石灰蒸氨得到氨蒸气和以氯化钙为主要成分的蒸氨废液。氨蒸气循环使用,蒸氨废液用于生产无水氯化钙。
 
  主要技术指标
 
  镁的转化率为97%~98%。氢氧化镁纯度>99.5%,白度>97%。
 
  技术特点
 
  水氯镁石资源化利用生产镁砂,镁转化率高,产品品质好。
 
  适用范围
 
  水氯镁石资源化处理。
 
  案例名称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15万吨/年高纯氢氧化镁生产项目
 
  业主单位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
 
  案例概况
 
  工程地址:青海省德令哈市工业园区纬七路。
 
  工程规模:15万吨/年。
 
  投运时间:2013年06月。
 
  验收情况: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水氯镁石化卤后形成卤水,卤水经过滤处理,除去卤水中的泥沙及其他不溶性悬浮物杂质;采用压缩机增压后的氨蒸气在连续反应系统中进行卤水-氨法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反应浆料;将氢氧化镁浆料用连续分离洗涤设备分离得到氢氧化镁滤饼和含镁氯化铵母液,氢氧化镁滤饼过滤后得到高纯氢氧化镁成品;含镁氯化铵母液先加入碳酸氢铵除钙后,再加入适量碳酸氢铵进行二段沉镁,生成碱式碳酸镁浆料;碱式碳酸镁浆料分离洗涤得到碱式碳酸镁滤饼和氯化铵母液,碱式碳酸镁滤饼通过干燥煅烧得到高纯轻质氧化镁;氯化氨母液进蒸氨塔进行石灰蒸氨,得到氨蒸气和以氯化钙为主要成分的蒸氨废液,氨蒸气经波纹管冷凝器冷却及氨压机压缩增压后进入一段沉镁反应系统,与卤水进行生成氢氧化镁的反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蒸氨废液用于生产无水氯化钙产品;氢氧化镁滤饼经悬浮炉轻烧后得到高纯重质氧化镁,经细磨后得到高纯超细氧化镁,再经高压压球、高温竖窑烧结或电弧炉熔炼后,分别得到高纯烧结镁砂和高纯电熔镁砂。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氢氧化镁含量≥99.0%,氧化钙含量≤0.05%,氯含量≤0.5%;氢氧化镁产品可达到《工业氢氧化镁》(HG/T 3607-2007)Ⅱ类标准要求;氧化镁产品可达到《工业重质氧化镁》(HG/T 2679-2006)Ⅰ类标准要求。
 
  二次污染治理情况
 
  系统产生的废水和废气通过收集处理后均达标排放。
 
  主要工艺运行和控制参数
 
  氨法一段沉镁反应温度90℃~105℃,搅拌速度60r/min~80r/min,镁转化率约87%;蒸氨废液氯化钙含量约15%;煅烧温度800℃~900℃。
 
  投资费用
 
  项目总投资166534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96686万元,机器设备69848万元。
 
  运行费用
 
  运行费用为3370.15元/吨氢氧化镁。
 
  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实现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生产氢氧化镁和无水氯化钙产品。
 
  原标题:​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入选技术案例(18)水氯镁石资源化利用生产镁砂技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更多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722号